足球直播_足球免费在线高清直播_足球视频在线观看无插件-24直播网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团资源建设;中职学校;信息技术

  以无锡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我 校”)为例,我校目前有各类社团11个。在一个学期中,各类社团开展活动累计达90多次,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塑造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产生很大促进作用。[1]

  1.社团活动资源库的含义和重要性

  社团活动资源库,就是将社团开展过的或者是准备开展的活动以电子文档的形式记录并保存下来,形成一套特有的资源,为今后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建设社团活动资源库具有以下意义。

  (1)进行社团资源建设是提升社团活动质量的有力保证。当前我校社团活动内容很多,每月各类社团活动次数达5至7次,但活动内容大多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和被动地接受上,真正有意义的活动较少。究其原因,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是老师,加上每个月社团必须有一定次数的活动,很多活动的点子都是社团指导老师临时想出来的,因此,活动质量并不高。建设社团活动资源库,可以帮助社团确立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向,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

  (2)进行社团资源建设可以促使活动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善和提升。社团每次活动之后都必须写好总结,反思在本次活动中的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作用。

  我校白鸽志愿者协会与蓝天志愿者协会在2014年5月27日联合开展了一次绿色环保出行的徒步活动,虽然在活动开展前做了详尽的活动规划以及充足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在活动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在活动后的总结中,这些小问题都一一得以呈现,如果今后有社团再开展类似活动,可以将活动办得更好。

  (3)进行社团资源的建设也是社团之间有效交流互动的一个平台。各社团将自己的资源在网上共享,每个社团可以了解其他社团的活动情况,为自己今后开展活动提供一些思路。一些不同的社团之间也可以开展交流活动。

  2.社团活动资源建设的要点

  (1)为每一位社团成员建立一份成长档案并纳入学生日常规范考核。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仅仅拥有一本象征社团身份的社团证,学生在社团里干好干坏都一个样,没有有效的奖惩措施。因此,建立一份社团成员成长档案就势在必行了。社团要设立专人把每一位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情况记录下来,包括出勤率以及对待活动的态度。所有资料都要纳入学生日常规划考核里,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加分,作为判断其评三好学生或者拿奖学金的标准;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将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分配一定量的学分给社团建设,不仅可以催生健康、向上的社团组织,而且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彰显学生个性、拓宽学习空间、凸现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

  (2)建立学校社团活动网页,将所有社团的活动、表现以图文形式呈现。学校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专栏,供社团进行活动展示和成果分享。社团可以定期把自己的活动计划、活动成果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在网页上展示。这既是一个对外宣传的工程,也是社团自身加强经验总结以及升华提高的过程。每次活动的总结内容可能不是很多,但是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套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成立学校甚至是全市范围内的社团联盟,摆脱各自为营的局面。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电脑、手机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各种通讯软件如QQ、微信等可以轻松地实现各种交流和沟通。各社团通过QQ群等方式加入到一起,QQ群群主负责活动的和组织,社团发现适合的活动可以及时联络群主,参加活动。各社团甚至是社团成员也可以提出一些好的活动策划或者创意,为社团发展建言献策。运用这些信息技术,各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参加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同时,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成立职校社团联盟,各社团以学校为单位加入社团联盟。由于单一社团的力量有限,活动范围存在局限性等特点,通过上述做法可以有效改变原先学校社团各自为营的局面,也是社团正规化、规范化的大胆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 明.中职校学生社团建设寻径.教育长廊[J].科教文汇,2009(30):76.

  [2]秦 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初探[J].现代教学,2006(10):49―50.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团资源建设;中职学校;信息技术

  以无锡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我校目前有各类社团11个。在一个学期中,各类社团开展活动累计达90多次,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塑造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产生很大促进作用。[1]

  1.社团活动资源库的含义和重要性

  社团活动资源库,就是将社团开展过的或者是准备开展的活动以电子文档的形式记录并保存下来,形成一套特有的资源,为今后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建设社团活动资源库具有以下意义。(1)进行社团资源建设是提升社团活动质量的有力保证。当前我校社团活动内容很多,每月各类社团活动次数达5至7次,但活动内容大多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和被动地接受上,真正有意义的活动较少。究其原因,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是老师,加上每个月社团必须有一定次数的活动,很多活动的点子都是社团指导老师临时想出来的,因此,活动质量并不高。建设社团活动资源库,可以帮助社团确立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向,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2)进行社团资源建设可以促使活动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善和提升。社团每次活动之后都必须写好总结,反思在本次活动中的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作用。我校白鸽志愿者协会与蓝天志愿者协会在2014年5月27日联合开展了一次绿色环保出行的徒步活动,虽然在活动开展前做了详尽的活动规划以及充足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在活动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在活动后的总结中,这些小问题都一一得以呈现,如果今后有社团再开展类似活动,可以将活动办得更好。(3)进行社团资源的建设也是社团之间有效交流互动的一个平台。各社团将自己的资源在网上共享,每个社团可以了解其他社团的活动情况,为自己今后开展活动提供一些思路。一些不同的社团之间也可以开展交流活动。

  2.社团活动资源建设的要点

  (1)为每一位社团成员建立一份成长档案并纳入学生日常规范考核。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仅仅拥有一本象征社团身份的社团证,学生在社团里干好干坏都一个样,没有有效的奖惩措施。因此,建立一份社团成员成长档案就势在必行了。社团要设立专人把每一位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情况记录下来,包括出勤率以及对待活动的态度。所有资料都要纳入学生日常规划考核里,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加分,作为判断其评三好学生或者拿奖学金的标准;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将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分配一定量的学分给社团建设,不仅可以催生健康、向上的社团组织,而且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彰显学生个性、拓宽学习空间、凸现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2)建立学校社团活动网页,将所有社团的活动、表现以图文形式呈现。学校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专栏,供社团进行活动展示和成果分享。社团可以定期把自己的活动计划、活动成果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在网页上展示。这既是一个对外宣传的工程,也是社团自身加强经验总结以及升华提高的过程。每次活动的总结内容可能不是很多,但是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套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成立学校甚至是全市范围内的社团联盟,摆脱各自为营的局面。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电脑、手机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各种通讯软件如QQ、微信等可以轻松地实现各种交流和沟通。各社团通过QQ群等方式加入到一起,QQ群群主负责活动的和组织,社团发现适合的活动可以及时联络群主,参加活动。各社团甚至是社团成员也可以提出一些好的活动策划或者创意,为社团发展建言献策。运用这些信息技术,各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参加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同时,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成立职校社团联盟,各社团以学校为单位加入社团联盟。由于单一社团的力量有限,活动范围存在局限性等特点,通过上述做法可以有效改变原先学校社团各自为营的局面,也是社团正规化、规范化的大胆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明.中职校学生社团建设寻径.教育长廊[J].科教文汇,2009(30):76.

  [2]秦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初探[J].现代教学,2006(10):49—50.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生社团 个性化教育 实践研究

  一、背景:寻求高中社团育人功能的最优化

  (一) 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

  教育呼唤个性的张扬。而学生个体与特长的发展是通过各种教育载体实现的。作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我校认为,千校一面的高中教育模式压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学生社团在弥补高中课程学习之不足,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锻炼学生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二)原有社团不足分析

  2006年自萧山区实施新课程后,我校的学生社团也逐渐活跃起来,但由于对学生社团建设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实践探索还很不深入,又由于原有学生社团存在特色不明、定位不准、重视不够、类型不足、活力不高、管理不善等问题,使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如何加强学生社团建设,解决社团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已成为学校需要迫切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构思:让社团与课程联姻,激活社团育人优势

  (一)概念界定

  1.“双向、双自”课程化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以共同的理想、积极的兴趣为动机,为了实现自身的需要或目的而自愿组织起来的,通过各项赋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挥特长,锻炼能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所谓“双向、双自”社团课程,是指以师生双向申报,教师自主开发,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课程化社团。

  2.“双向、双自”高中学生社团建设

  “双向、双自”高中学生社团建设,是指让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联姻,以社团活动的课程化作为学生社团建设的研究思路。可从学校、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学校层面的社团是要探求基于学生社团建设的校本管理机制,教师层面的视角探讨学生社团课程的研发与指导、运作机制,学生层面是探讨学生社团课程的自主创建、自主选择学习与自主管理机制。

  (二)研究理念

  本研究重在改变原先那种只教书本上的知识、只教知识技能、只教既定的知识教育模式,实现以育人为本的开放、多元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使教育实现从“重知识”向“重育人”转换,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换,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转换,从“封闭式”向“开放式”教学转换。

  (三)操作框架

  本课题以课程建设理论与上述“四转换”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的坚强后盾作用,通过设置开放多元的六大类学生社团课程,经宣传发动,氛围烘托,鼓励师生对社团课程进行“双向”研发申报,发动学生自主选择社团进行选择性学习;通过规范社团课程的“双自”运作,加强学生社团课程运作的系统管理;对于社团课程的活动质量优劣进行考核与评价,确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健康发展。具体操作框架可用下列图式表示(图1):

  (四)研究方法与历程

  本课题是学校发展规划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结合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个案研究等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同时结合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个案研究等

  方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的研究历程。

  第一个时期:酝酿准备期(2006.8―2007.10)。

  成立课题组,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红色教育特色,提出研究思想,策划研究思路,撰写研究方案,形成对课题研究必要性的共识。

  第二个时期:初步尝试期(2007.11―2019.11 )。成立第一个特色社团――红色乐团的基础上,逐步创建了生活实践类、文化艺术类、体育健美类、学科拓展类、科技活动类等六大类多元学生社团。师生通过对社团课程的“双向”申报与“双自”运作,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良好平台。

  第三个时期:深化研究期(2009.12―2011.3月)。在且行且思中,课题组进一步创新实践思路,拓宽研究渠道,深化研究力度,构建了比较规范完善的运行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第四个时期:总结提升期(2011.4―2011.8)。拟定研究报告,修改、完善与升华研究成果。

  三、实践:让学生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健康成长

  (一) 学生课程化社团的多元化设置

  萧山三中以素质教育理论及学校办学思想为依据,将课程化社团建设的研究思想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三年来创办了多种以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化社团,以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经历,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思维,唤醒自主意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独立精神与人格,给予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动的、有活力的校园生活,使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

  (二)社团课程的“双向”申报与选择

  在六大类学生社团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需要等情况,向校团委提出社团课程的书面申请,说明申请社团原因。经学校团委审核,最后以张贴“海报”形式,动员各年级部班级学生自主报名进行选择性学习。

  教师的申报与选择程序,首先由教务处牵头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申报通知,并在校内内网上传申报表,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兴趣爱好与特长,对学生社团

  课程提出申。近三年来,教师总共申报了40多个学生社团。经过学校审批的学生社团,最终以菜单的形式向各年级部学生公布,再动员各班级学生报名参加。

  (三)社团课程的“双自”运作

  1.学生社团课程的自主创建与运作

  学生社团课程的自主创建,必须以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为指导,以自主管理、自主实践为实施原则,具体运作流程图表示如下:

  2.教师对社团课程的自主研发与运作

  根据邦多拉的德育活动理论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确定了学生社团课程内容必须始终贯彻“成长即学习,生活即教育”、“为学生发展服务”理念为指导,坚持以吸引学生参与、活动开放灵活、内容时尚多样、活动有效有用为原则,具体对学生社团课程的自主研发与实施流程可表示如下:

  (四)学生社团的实施方式

  六大类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式,包括课题研究式、走班教学式、现场模仿训练式、采访或采风式等。

  1.课题研究式。

  课题研究(包括调查研究式)式,主要指生活实践类社团所采用的“小课题、长作业”社团活动方式。如校地理老师高莎莎所指导的“家乡之旅”学生社团,重点研究了在城市交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写出了《关于杭州火车站搬入萧山后对周边交通影响》的研究报告。

  2.走班教学式

  走班教学式,主要是学科拓展型社团的活动方式,是以学生的兴趣特长、学习需求、发展潜能等为出发点来组建授课班级的。学校每个学期总要为学生社团活动统一安排教室与课表。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因而这类走班式学习就具有更大的教学针对性、更大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

  3.模仿训练式

  模仿训练式,主要是体育健美类与音乐艺术类社团的活动方式。比如足球社、网球社的训练场地分别在室外足球场、网球场;乒乓球社训练场在体艺楼1楼乒乓球室,韩燕舞蹈社、连娟瑜珈社的训练场地在体艺楼舞蹈房,邹锰太极拳社的训练场所在三中凤凰广场等,学生在规定的社团活动时间(如周三下午第一节课)去规定的场地参加社团活动,或在课余休息时间、中午时间进行训练。

  4.采访采风式

  采访采风式,主要是学生自主管理类社团与部分红色教育特色社团的活动方式。如“校友面对面”社团,就是通过采访优秀校友或邀请优秀校友来校作报告等方式。又如我校的几个文学社团,经常以外出去坡纪念馆、杭州神博农家博物苑、绍兴鲁讯故居三味书屋、乌镇等地采风,引导社员走进历史,感悟现实,开阔胸襟,积累素材,感受传统文化与精神的魅力,提高文学写作水平。

  四、成效: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彰显了学校个性化教育特色

  我校的学生社团,按照“发展个性,培育精神,经营成功人生”的指导思想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富有创意,活动精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促进了个性化发展,滋养了精神世界

  六大类学生社团的设置与创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个性特长得到了有效的展示与发展。五年来,我校学生在参加航模、海模、电子制作等劳科技竞赛,参加学科类竞赛等方面成绩喜人。社团活动也使学生享受了生活,提升了能力,培养了素养。

  (二)提升了社团建设能力,享受了教育幸福

  在社团课程的实践推进中,社团课程的设置、研发与运作,给教师们创造了一次课程开发的机会,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年来在社团指导老师队伍中,涌现了不少省市区名优教师,从中享受了成长的幸福与快乐。

  (三)打造了精品社团,彰显了个性化教育特色

  近年来,学校特色社团经过校领导的大力扶持,强化管理,创造品牌。如晓钟文学社刊获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刊称号,心心点灯心理社团被评为萧山区的德育精品社团,铃兰合唱团被评为萧山区十佳合唱团之一……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三大具有鲜明特色的、能体现学生社团成果的校园特色活动,它们分别是以阅读写作为主要活动,以文学社成果展示为精品内容的读书节;以高唱红歌与艺术表演为主要活动,以红色乐团、王欣书画社、科技活动社成果展示为精品内容的艺术节(包括红歌会);以体育竞技为主要活动,以体育健美类社团成果展示为精品内容的健康节。

  可以说,萧山三中的学生社团建设,已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撑起了一片晴空,学生社团建设播下的种子,已经在校园内生根、长叶、吐蕊、开花,并正以她的芬芳装点着万紫千红的素质教育春天。

  参考文献

  [1] 陈鸿雁. 苑帅民. 张洪春.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中国成人教育. 2008-3(62~63)

  [2] 白雪峰.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 教育研究. 2007-3(123~124)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社团;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55-02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以及大规模体育赛事的大量举办,我国国民体育意识不断加强,加之中职学校体育场地不断完善,中职生的学习、生活随之发生了改变,传统的课外体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中职生的要求。学生体育社团在中职校园中蓬勃发展,已成为中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社团作为体育课的有效延伸,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推动了校内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笔者参与我校体育社团的管理工作多年,亲自组建了我校的篮球社、足球俱乐部以及长跑俱乐部等多个体育社团,长跑俱乐部更是成为学校的特色社团。体育社团如何建设?在发展和壮大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好的管理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利于中职学校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组建原则

  体育社团是中职学校学生社团中的一部分,称之为“协会”或“俱乐部”,有的也称“社”。体育社团的形成是由体育爱好者为实现共同的体育目的,参与同一体育社会活动而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社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社团干部有具体的分工,基本上能定期、定时开展社团活动。活动经费主要是校团委、学生会从本部门经费中拨给,以及成员缴费,也有来自于企业的赞助。社团干部及成员开展工作都是义务服务。因此,在体育社团组建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五点原则:

  持续发展,量力而行 要组织师生集思广益,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充分研究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要明确指导思想、组织机构、社团名称、实施要求、考核办法、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自身资源以及人才优势,极力打造特色社团。要做到重点建设、重点发展,建出特色,抓出成果,切忌面面俱到,盲目发展。

  自主选择,自愿参与 可在现有的各项目群体的基础上建立各种运动项目的体育社团;也可以由对某一项目感兴趣的学生自发联合组成体育社团,人数不限,可多可少;还可以由各专业组长或体育教师就学生的专业特长或技能需要,指导学生组建相应的社团。通过学生的参与,应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创新。

  建章立制,循序渐进 学校要将学生体育社团组建工作纳入工作计划,明确一名副校长分工负责,做好实施方案的制定、社团的组建、各项制度的健全、指导教师的确定和活动过程的管理、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经验教训的总结反馈等,确保社团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活动内容要贴近教学内容、比赛项目以及专业技能,可以涵盖学校体育项目、体能及专业技能特色项目等多种类型,为学生素质培养、个性塑造、强身健体、社会实践搭建平台,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性发展趋势。

  灵活运行,自主创新 学生的社团活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可在校内,也可到工厂、企业、社区、机关团体等进行。社团活动要使中职生在社团自治自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体育素养、综合能力和自主意识。各社团要不断探索活动形式,注重经验总结,提升活动质量,争创优秀社团。

  组建步骤

  筹备建立期 以学生为基础、以质量为主线、以需求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实施方案。由分管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团委书记任副组长,团委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共同关心支持。项目的选择结合学校的师资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学生喜欢,易于开展的运动项目优先考虑。

  宣传发动期 管理部门要在实施意见的指导下,尽量通过学校广播站、海报、宣传栏以及校园网络等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体育社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习惯和身体素质情况,选择加入喜爱的体育社团。

  实施推进期 按计划组织实施,着手组建学生社团。选择对项目有浓厚兴趣并有较好体育基础的学生组成社团的骨干力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在社团成员中的威信。由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体育社团的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运动技术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自我保健,以及自我评价。主管校长在此期间要对此项工作深入管理部门(体育科组或团委学生会)进行检查指导。

  特色发展期 在量的全面推开的同时,要重视质的提高。结合本校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一方面,学校组织开展“学生社团建设、社团活动现场观摩以及社团建设经验交流会”;另一方面,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开展全校优秀社团评比活动。

  工作要求

  方案可行 实施方案必须切实可行,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考评性。

  管理要到位,制度要健全 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组建工作,加大管理力度。专、兼职指导教师要落实到位,并各司其职。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每次活动都要有方案、有记录、有成果展示、有总结。还要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并将此项工作的绩效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以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工作科学稳步开展。

  加强社团档案管理 要指派专人负责管理社团工作档案。档案内容应该包括组建过程资料、学校实施方案、各种相关的制度措施、各社团指导教师的活动计划以及各项活动的策划方案、教材、活动过程资料(活动记录、图片、音视频资料等)、活动总结、学校的工作总结等。这些资料需要及时归档,作为学生德育评估材料备查。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要充分利用周末和纪念日组织各体育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借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张扬学生个性魅力,提升学生体育素养。还要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将此项工作的绩效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工作科学稳步开展。

  加强对社团的支持和指导 学校要指导学生建立社团活动制度,做到“四有”、“三定”、“两交流”、“一反馈”。“四有”,即有组织、有管理、有章程、有考勤;“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方式;“两交流”,即社团成员之间交流,社团之间交流;“一反馈”,即及时向学校反馈社团活动情况。同时,学校要加大对学生体育社团工作的支持,提供必要的活动场地,给予必要的经费,添置必需的体育器材。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要充分利用周末和纪念日组织各体育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借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张扬学生个性魅力,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提倡互助互爱,共同进步 在社团活动中,应充分重视利用体育社团中运动技术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的核心作用,发挥他们的专长,将其他学生带动起来,鼓励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将学生的自学和教师的指导结合起来。

  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总结经验 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及时在校园网站上报道各社团活动情况。学校通讯员可以向教育局网站宣传本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及活动情况,提高社团在本地的知名度。鼓励教师撰写专题文章,在网站上就社团建设问题展开讨论研究,总结经验,以便相互学习。

  遇到的问题

  学校对社团的重视不够 体育社团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课余体育活动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却未对体育社团给予足够关注和重视。目前,体育社团缺乏学校管理和指导,往往是学生社团成立以后向学校备案就行了,主要职能或管理部门较少对社团进行正确的引导,安排任务多,对社团内部事务过问少。

  社团管理制度落实 学校体育社团归校团委学生会管理,在校团委学生会的统一领导下,由社团干部负责全面工作。校团委学生会有其自身的工作,精力有限,很难监管体育社团。体育社团组建后,学校关注渐退,逐渐出现了管理制度不落实,社团内部管理混乱,社团发展只注重短期效应,缺少长远规划等问题。组织活动只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开展。

  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指导教师 大部分体育社团虽然配有一名指导教师,但仍有个别体育社团没有配备指导教师。而且部分社团的指导教师并未尽到自己的责任,许多社团很少有指导教师过问,基本都是团员自己活动,学生运动技术少有提高。

  场地不足,器材短缺 体育社团活动经费主要来自收取的会员会费,学校下拨的费用非常少,从社会上争取到的赞助费有限。社团向每一名会员收取20元会员费,收取的会员费用于社团的办公和活动经费是肯定不够的。绝大多数体育社团均缺乏固定的经费来源,成员活动时基本依靠有限的会员费,影响了社团活动的开展。

  场地不足,器材短缺 体育社团活动的场所简陋,通常是课余时间在校内寻找空余场地,致使社团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因为器材短缺,场地不足,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时,难以尽情挥洒他们的体育热情,很多社团成员热情减退,逐渐退出。

  社团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处理不当 有些社团干部不会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过于看重社团锻炼对其日后工作的作用,因而放松了自身学习的要求,正常的上课时间以要搞活动、拉赞助为由,经常请假,把学习放在一边,考试不及格,最后要补考。

  社团内部管理混乱 社团的干部大多有服务意识,但有个别干部把社团活动场所当成老乡的集散地,若不加强管理很容易出现帮派或同乡会。有的社团干部以工作或写计划为由,经常逃避上课,过于放纵,似有特权,造成了坏影响。

  发展的措施

  加强管理 在提倡社团学生的主动性和学校宏观指导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的行政管理职能,争取相关部门关心和支持社团的发展,使社团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这是社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团发展的保证。

  积极扶持 一是要安排有责任心的指导教师。(1)专业体育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的训练和比赛,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2)可利用专业体育教师的专业优势,打造特色社团。(3)通过表扬和奖励指导教师,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二是要注重培训社团干部。(1)体育科组应定期对各社团干部进行体育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以提高干部的体育业务和办事能力。(2)要注重选拔优秀学生担任社团干部,树立他们在社团内部的威信,鼓励他们把社团打造成学校的品牌和亮点。(3)教育学生要处理好社团工作与学习、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处理社团事务或开展社团活动。三是要适当添置体育器材。学校要加快运动场馆的建设,适当添置体育器材,保证学生有充足场馆进行活动,以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需要,促进体育社团的蓬勃发展。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一方面,要让学校广开财路,下拨更多经费;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向企业拉赞助,帮助企业做广告宣传;还可以与外单位合办体育活动,减少活动费用。

  发展的方向

  争取多方支持 中职学校体育社团需要学校支持、专业教师支持、企业支持。有了多方支持与参与,社团的建设才能真正做到有指导教师、有资金、有场地。

  稳定社团经费来源 为使社团健康、持续发展,最好建立形成学校拨款、社会赞助以及自我创收的社团经费模式。

  成立女生感兴趣的社团 除健美操协会、交谊舞协会以女生为主外,其他社团很少有女生参与。管理部门应考虑哪些活动能吸引女生,成立女生感兴趣的社团。

  中职学校要顺应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趋势,重视体育社团的建设,关心体育社团的发展,加强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积极作用,让学生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强身、育德,让体育社团建设工作有秩序、有依据,使学校群体活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明.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2).

  [2]赵栩博,黄丹.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方向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4).

  [3]田慧芬.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2006-01-01).省略ki.省略/Journal/H-H6-SSTY-2006-01.htm.

  [4]李少莉.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和谐互动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0(6).

  [5]倪铭.大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作者简介: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发展困境;对策;学校管理;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03-02

  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对高校校园文化、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深化、专业技能提高和综合素质提升等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不可缺少的学生组织。随着大学生对社团参与兴趣越来越浓厚,对社团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社团能提供自己兴趣与专业技能发展相结合的平台,实现个性、兴趣和技能的融合与统一。因此,探索社会工作社团的发展模式,实现良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对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发展现状

  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在本文中是指高校学生以社会工作专业为共同志趣爱好,秉承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利用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和方法,有组织地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和参与社会服务,以实现共同目标和理想,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一定的形式自主组织起来的开放性群体性学生团体。

  至2014年11月,全国有306所院校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04所单位设立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据调查,58%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成立了社会工作社团。社会工作社团主要由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发起和组成,社团成员一般在20~100人不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占全体成员的60%~100%。开展的活动主要秉承“助人自助”服务宗旨,结合专业教学方向和本土特色进行专业性学术研讨和公益性志愿实践活动。高校社会工作社团作为专业性和实践性社团,对社团专业发展具有较高要求,是集兴趣、理论、技能、公益于一体的组织。但其在各高校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发展困境。

  二、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发展困境

  第一,定位单一。一是社团性质定位单一。目前,高校社会工作社团一般是由校党委领导、校团委指导下的学生社团联合会监管和自我监管,作为专业技能高要求的高校社会工作社团,不能仅仅只是学生社团联合会单一管理,需要专门的社会工作负责部门进行管理和指导。二是功能定位单一。高校社会工作社团一直被作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平台,但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补充功能却没有得到专业教育重视,没有纳入专业教育管理当中。

  第二,专业服务能力不强。一是社团骨干专业能力不足。从大部分高校社会工作社团看,社团骨干主要是大二开始担任,大三换届,基本上是一年一届。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一般都从大二开始,也就是,社团骨干还没有正式掌握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就要承担社团专业服务。这对社团专业性来说是一种挑战,对社团骨干来说也是一种压力。二是社团整体专业服务能力不足。高校社会工作社团成员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居多,社团成员自身不能具备较好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外专业学生对专业服务更是陌生。整体社团成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足直接影响专业社会服务开展。

  第三,活动内容专业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活动内容与社团目标相背离。很多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在执行服务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浅层服务内容上,如讲座、节日志愿活动等。二是活动没有体现专业特色,未形成专业品牌。高校社会工作社团的特色就是依据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开展专业公益服务,并形成社团品牌活动[1],实现可持续化发展,而很多高校社会工作社团没有做到活动品牌化。三是活动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相脱离。社团活动大多在学校内部开展,闭门造车,没有与专业实践基地结合或者是去联系实践单位开展社团活动,没有结合已有专业教育资源,其实这是一种专业割裂。

  第四,活动经费不足。目前,高校社会工作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费、学校拨款和社会赞助。85%高校社会工作社团经费来源于会员费,一般是每人每年10~20元,也就是社团每年会费大概是300~2000元之间,有限的会费无法满足日常社团公益服务的开展。高校社会工作社团筹资渠道单一,活动经费缺乏保障,长时间发展下去,社团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制约。

  第五,规范的专业学习交流平台缺乏。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学习交流平台缺乏表现为:一是社团内部学习交流不足。社团成员结构打破了院系、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学识交流、沟通网络,使社团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但社团并没有将这种优势资源进行运用,进行知识和经验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而是遵从社团骨干的意见。二是校际间交流少,没有全国性的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学习交流平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正式的规范的全国性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学习交流平台,这导致了各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发展的封闭性和缓慢性,各高校社会工作社团经验得不到很好的分享与借鉴,阻碍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发展进程。

  第六,管理评价制度与专业教育分离。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因为归属关系,社团管理评价制度都是有学生社团联合会制定的相关制度来进行社团管理的,社团管理缺乏针对性。同时,校团委在激励时,侧重社团荣誉和个别特别优秀社团骨干或者成员进行荣誉奖励和增加社会实践分,没有惠及全体社团成员。而社团成员的实践在专业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却与专业教育实践学学分没有联系,这与专业教学实践隔离开来,不利于提高社团成员的积极参与性。

  三、解决策略

  高校社会工作社团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重要实践环节,将高校社会工作社团纳入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探索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下的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发展模式,克服社团发展困境,实现良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第一,性质和功能定位。重视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地位作用,明晰高校社会工作社团不仅是学生社团联合会监管下的一般学生社团,同时也是社会工作专业所在院系管理和指导下的专业社团,也就是在学生社团联合会监管下,社团寻找所在专业院系作为挂靠单位,实现两者共同监管,体现社团重要地位。同时,社团不仅是高校繁荣校园文化场地,更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践的重要平台,是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重要场地,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

  第二,宗旨和根本目标界定。社团的宗旨及其定位决定着社团“为何而生”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的话,必将导致社团思想的盲目与混乱,活动的形式化和虚无化[3]。社团宗旨和根本目标是围绕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和教学特色制定的近期和长远目标:专业助人,服务社会。

  第三,专业服务能力提升。优化社团干部选拔机制,选拔具有专业能力强和具有领导风范的社团骨干,带领其他成员一起开展特色专业服务。社团成员积极参与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组织举办的各种专业学习交流培训,如专业交流会、专家学者讲座、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培训班、国内社会工作专业论坛和主题会议等,以提高社会工作社团成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提升专业社会服务水平。

  第四,活动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品牌化。社团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课堂学习的专业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开展社会服务,同时,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实情和培养特色,开展符合专业培养特色和地方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服务,可持续进行,最终形成社团的专业化、特殊化和品牌化社会服务项目,保持和不断提升专业服务品质。

  第五,活动场地和实践基地遴选。高校可以为社会工作社团提供固定的校内活动场所――社会工作实验室,保障活动场地的固定性和常态化。同时,社团活动可以在学校已经建立的社会工作实践基地开展服务,获取新成果和深化巩固已有成果,或者社团先行开创新的专业实践基地,学校根据成果将其挂牌为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基地。

  第六,服务资金来源与支持。社团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后,更具有计划性、有序性、规范性和保障性。首先,日常活动开展可以申请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践经费;其次,社团可以参与申请专业教育组的比赛和专业项目,解决活动经费困难;再次,社团活动与院系共同开展专业活动,如共同举办社会工作文化节、学术文化周等,争取院系资金;最后,社团活动参与到专业教育实施项目活动中,如学校与其他公益组织合作开展的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福彩基金公益创投项目等。

  第七,管理评价机制的完善。将社团活动纳入专业实践成绩考评。将社团活动纳入专业实践成绩考评,不仅有利于社团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的执行与完善,更有利于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新增考评指标和途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愿主动参与社团活动,发挥专业技能,无疑是检验专业教学进行专业实践,学习与兴趣吻合的良好平台。

  第八,内聚力培养与对外宣传。一是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建立完善的网络交流平台,实现社团活动成果共享,也可以使社团成员之间、成员与老师之间、校内外专业同学之间互动学习与交流。二是建立全国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培训、学习和交流平台。通过全国性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学习交流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交流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社团经验交流分享、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讲座、专业社会工作技巧培训、高校社会工作社团论坛、专业学术论文竞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设计竞赛等。

  第九,专业教师督导。社团聘请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对社团成员和社团活动进行专业督导。社团指导老师发挥专业老师团队力量,对社团成员进行情感支持、技能培训和行政督导。社团专业指导教师需要对社团活动进行长期规划和总体把握,保障社团活动与专业教育的对口,保证活动的专业性,在活动经验总结上,形成社团特色和品牌项目。

  四、总结

  重视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发展,探索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发展模式,在发挥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重要作用同时,将高校社会工作社团纳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充分体现和强化高校社会工作社团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实践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竟.大学生品牌活动建设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思考[D].西安:西北大学,2012.

  [2]宋家荣.高校学生社团功能定位[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宁波高校 贫困生 发展支持 社团

  [中图分类号] G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82-02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力度,设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其中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是高校比较重视的资助方式。2006年至2011年,我国资助学生人数从1530万人次增长至4170万人次,增长近2倍;资助金额从162亿元增长至501亿元,增长2倍多,极大改善了高校贫困生经济困难状况。当下贫困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但是他们的心理、思想、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问题却日益凸显。

  一、宁波高校贫困生教育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宁波各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靠审核相关材料来判断学生是否为“贫困生”。宁波高校为贫困生织就了“奖、勤、补、贷、免”资助体系,设立的奖学金包括本专科生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部级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四种类型。

  目前,宁波高校对贫困生教育工作开展得相对迟缓,极少开展针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是比较单调。对贫困学生的发展支持主要是以经济救助为主,教育为辅。高校针对贫困生开展的教育也是采用普通的教育方式,效果低下,缺乏行之有效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调查发现,不少高校在贫困生支持教育甚至在贫困生救助工作中缺失,只是单纯地采取物质支持,很难做到将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关注贫困学生精神需求、思想、心理、能力、素质等个人发展问题。高校成立的学生社团极少涉及贫困生教育与管理,没有为贫困学生发展提供发挥的舞台,对贫困学生的个人发展缺乏有效的方法。

  二、社团组织模式对贫困生发展支持与管理可行性

  (一)消除贫困学生的无助感和孤独感

  有研究表明,因家庭经济困难所引发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情感问题以及行为问题等是非常常见的。家庭经济困难致使贫困生在应对大学生活时,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困惑和困扰。贫困生不仅在情绪情感方面感到更多的孤独,而且在社会交往中也存在孤立状态。高校学生社团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展活动空间,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可度及被他人认可度;通过参与特色社团,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协调发展的良好机制,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良性地成长成才,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同时实现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二)有利于贫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鼓励贫困生加入社团组织,参与社团活动获取自信,不断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贫困学生受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其个体心理素质不高,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们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班级集体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如此,贫困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没有得到锻炼。所以,贫困学生可以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管理、参与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充分锻炼自我,在参与活动中不断增强自信,提高沟通、交际、组织、实践等综合能力。

  (三)构建学校与贫困生的桥梁,提高助学帮困工作效率

  社团是以自立自强、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为宗旨建立起来的学生组织。目前,宁波高校内都存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管理单一,使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处于被动局面,缺少互动与沟通。各个高校采用的贫困生的教育支持只是采用讲座、宣传等说教式,其内容也只是介绍国家对贫困生的经济救助政策。再加上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造成沟通不畅,形成自闭现象。社团的建立方便了学校与贫困生们的沟通,他们的想法可以通过这些社团集中反映给学校,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更加优化,同时更有针对性。

  (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机构,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高校贫困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将潜移默化地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能力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培养健康心理,锻炼坚韧的品格,引发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促进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保证。

  三、宁波高校开展贫困生社团组织模式的探索

  (一)系统构建与分析――基于社团组织模式的宁波高校贫困学生发展支持与管理体系

  应为贫困学生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心灵的家园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将国家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政策与他们的能力提升、心理满足相结合,重视学生心理需求,改变一贯采用经济资助的方式,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组织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我。在社团中,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凝聚起来,围绕共同关注的领域,一起投入主题活动,比如专业知识的讲座、专业竞赛、学术沙龙等,使被动的知识学习成为主动,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社团也正因其实践性特点较好地促进了贫困学生知识、专业甚至特长的发展和提升,使不同学生的思想、视野、能力等在社团活动中得到交流、扩大与升华。

  能力不足是影响贫困学生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贫困学生就业处于不利地位的最大问题,加强和实施能力救助成为国内外各类助学基金关注的重点。参与社团,贫困学生彼此可以互相沟通交融、互相渗透,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育活动,促进贫困生之间、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交流,彼此之间排除经济困难的阴影,互相倾诉遇到的困难,使学生的心理诉求得到极大满足。

  (二)应用案例的经验总结

  为了更好地对贫困生实施教育,浙江万里学院成立贫困学生社团实体组织――浙江万里学院鸿志社,开展贫困生教育,让贫困生参与管理与组织。其开展的品牌活动有励志访谈录、学子讲坛。作为励志万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励志访谈录主要采取访谈的形式,结合视频文件,对主人公的事件和经历进行简述,主人公的事迹形象化,更易被大家了解,更加能够打动人心,更好地达到教育激励的目的。通过贫困生社团发掘学生身边的榜样,让大家得到那平凡中的感动,体会那永不言弃的精神,激励众多的千千学子在这充满诱惑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目标,养成良好的习惯,走出“忙、盲、茫”的生活状态;同时,让贫困学生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去面对挫折。鸿志社团第四期励志访谈录的主人公――吴全忠,通过发掘和申报,他的感人事迹得到了社会媒体广泛的关注和集团的关注,他的孝心感动众人,吸引了社会9家媒体争先报道,他还获得了宁波市“励志标兵”等多种荣誉。

  在贫困学生社团活动中深入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开展一系列励志教育、自强教育及社团实践,能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感恩意识,强化思想意识的渗透,解决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心理健康等问题。我们在总结贫困生群体发展支持的社团组织经验, 分析存在问题, 探索新时期宁波高校贫困生发展支持管理体系时,也为贫困生群体搭建了沟通桥梁, 构建发展平台, 共建和谐社团与和谐校园。

  四、结语

  本文立足贫困生发展支持问题,改变以往采取的经济资助形式研究,以社团组织模式为新的视角,系统研究怎样通过贫困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社团管理,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怎样通过贫困生参与社团工作实践,将贫困学生的发展支持逐渐替代物质救助,探索贫困生教育的新途径、新思想,满足贫困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通过社团组织模式开展各种贫困生实践教育,可以帮助贫困生在组织活动中找到自我价值,加强自我认同感,消除封闭心理,走向自强自立,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探索对贫困学生发展支持与管理的新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高洁,付静.创新高校贫困生教育方式探析―以社团模式开创贫困生教育新途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10-111.

  [2] 陈志丹.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4):34-27.

  [3] 马雯,詹萍.高校贫困生提高全面素质的新尝试[J].教育长廊,2009,(11):61-162.

  [4] 邵悦,陈福山.高校贫困生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14-116.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德育模式;知情交融——活动育人

  综合高中的生源主要集中在初中毕业时成绩中等或中下等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多数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一般甚至较差,家庭和社会传统升学观念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进入综合高中,面对新环境的巨大选择空间,难免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会不时出现思想情绪波动,这给育人带来更大困难。因此,选择适合农村综合高中的德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综合高中学生的特点

  (一)家庭经济条件差,生源质量差

  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其中还有大量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再加上家长普遍文化层次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很多家长不懂正确的教育方法,也不会为孩子规划未来。通常只是简单地把孩子送到老师手上,说:“我把娃娃交给你,只要不犯法,要打要骂随便你!”家长在孩子就读高中后,对孩子不做任何要求,认为孩子反正都考不上大学,在高中只是消磨时间,关在学校可以保证不出安全事故。生源主要是中考测试时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经历中考的打击,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丧失信心,不愿在学习上投入时间精力,对未来一片茫然,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二)课业负担过重,对综合高中认识存在误区

  综合高中的目标是既培养学术性研究人才,又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双重的教育目标使学生背上了两个包袱,既有升学压力,又有就业困惑。有的学生认为上了综合高中就意味着读了职高,或者选了职业教育课程就比学习普通高中课程的学生低了一等。很多综合高中在课程设置上采取的是学习基础性课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增加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这让原本就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不堪重负,学习焦虑。

  (三)综合素质差,缺乏职业技能,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因农村综合高中在教学质量上难以和重点中学匹敌,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只能升入一般的高等院校,不少大学落榜生只能直接就业,却面临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的困境,被戏称为“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这类学生走上社会,只能从事低收入体力劳动,容易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因学生家庭背景、社区环境、成长轨迹不同,即使同一年级同一个班的学生也存在很大道德水平差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沾染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逆反心重,故意对抗教师的德育教育,明知不能做的事情偏要去做。

  (四)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根据陈乃琳老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综合高中学生的焦虑、冲动、恐惧、自责现象较为严重,其次是孤独、过敏倾向。再加上学习压力带来的焦虑,容易引发学生失眠、胸闷、心跳加快,产生不同程度心理问题。

  二、构建适合农村综合高中的德育新模式

  目前国内已形成的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价值观导向德育模式、自主性德育模式、情感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欣赏型德育模式、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知情行协调发展模式等。据笔者所调研的案例——重庆第四十八中学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构建知情交融——活动育人这种新的德育模式很适合农村综合高中。重庆第四十八中学校地处歇马城乡结合部,原来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因生源质量和家长思想认识问题,教学质量一直难以赶上区内其他重点中学,学校陷入办学瓶颈期。2012年,该校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北碚区唯一一所综合高中试点学校,开设了园林、机电、酒店服务等专业,为学校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这类专业,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精神面貌也随之改变,逐步树立起人生的职业目标。如果学生不能够理解综合高中的办学意义,没有树立人生观和做好职业规划,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这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另外,除了选择学校所开设的职业课程,学生在兴趣爱好上还有更广泛的需求亟待满足。而德育的全面兼容性、灵活适应性恰好可以弥补建设综合高中时课程改革上出现的问题。

  (一)社团活动和职业课程互为补充,全面育人

  该校不仅鼓励学生选修职业课程,还大力提倡社团活动。成立了太极协会、舞蹈社、文学社、科技协会、布艺社、动漫社、摄影协会、心理健康协会、健美操队等十余个学生社团。以此作为综合高中课程的补充,将知识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也丰富了精神世界,培养了生活情趣,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目前,该校的社团活动取得了累累硕果。通过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发挥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不怕吃苦、顽强拼搏、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等品质,将这些品质投入学习中,有助于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诚信教育彰显特色,以点带面提升学生品质

  除社团活动外,诚信教育也是该校德育特色。其诚信教育对策是:家校配合,共造诚信环境;讲解说教,形成诚信导向;榜样激励,引导诚信理念;强化措施,规范诚信行为;情境体验,激起诚信动力。学校通过文化墙、板报、国旗下讲话、班会活动广泛宣传诚实守信。开设了无人售报“诚信报刊亭”,师生自助投币取报。举办了跳蚤市场,同学们把自己用不上的书报、个人物品拿出来摆摊,在交易过程中体会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培养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校还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看望歇马敬老院的老人,捐款为老人买电视。慰问烈日下工作的交巡警、武警官兵等等,增强了同学们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重庆第四十八中学校涌现了重庆市“道德模范”吴玉冬、北碚区“三心好少年”毛毅等先进典型。该校很多学生还主动将压岁钱、零用钱、卖废品、跳蚤市场收益、比赛活动获得的奖金捐献出来,成立了阳光基金,帮助患白血病的同学、贫困学生、给歇马敬老院老人们买电视、营养品……在捐款的同时,老师、学生也不忘走访受助者,用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这些活动,让助人者感受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在助人为乐的过程领悟到人生奉献的价值;受助者在接受帮助的同时感受到世界充满爱,学会将爱心传递下去,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待,共同营造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程序.综合高中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2004.4。

  [2]杨廷睿.综合高中德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等职业教育,2005.12。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第8篇

  (一)研究现状

  1、少先队作为广大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少先队组织历来注重少年儿童的独立自主和实践创新,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个性——“少先队的自动化”。其作为少先队的“灵魂”体现在少先队工作的方方面面。

  2、少先队的社团文化作为少先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丰富了少年儿童的生活、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扩大了他们的求知领域、增加了他们的交友范围、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少先队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健康向上、正面引导的作用。它体现了不同学校、不同发展状况的少先队各自的特色,开发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少先队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3、少儿科学院是我们月浦新村小学少先队的社团。自年成立至今,已从发展、壮大并逐步走向了成熟。学校少先队也通过长期的实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少先队科普系列活动的探索》、《少先队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开辟少先队科技活动网络阵地的探索——构建网上少科院》、《信息技术支持下“绿色育人”模式的探索》、《少先队主题人文环境创建对实现少年儿童自主教育辐射的研究》等。这些课题的研究都是围绕着学校少先队的社团——少儿科学院的活动展开的,对各个发展阶段都起着“总结——反思——提升——发展”的作用。为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

  1、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少先队自身建设的需要。

  少先队在长期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昂扬向上的、自主自动的少先队文化。社团文化是少先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了各校少先队的特色,属于少先队的特色文化范畴。社团文化作为凝聚少年儿童的重要力量和激励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它体现着新世纪、新阶段少先队发展的要求,实现着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质、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目标。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建设是少先队完善组织机制,突显自我管理,实践自主生活的需要。

  2、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实现“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的有效手段。

  在教育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这一具有导向性意义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将“文化”置于教育发展的空前高度,视之为教育灵魂的所在。作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少先队社团文化也散发着独特的塑造教育灵魂的魅力,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手段之一。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建设具有体现本区特色的现实意义。

  3、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校少先队的社团——少儿科学院是顺应“科技教育是一项基本校策”而于年成立的。十多年来,少先队一直以“科学普及”为目标,实现社团活动的自动化建设。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中,已基本形成了相关的“模式”、“机制”等,但缺乏系统的总结与提升。因此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来对学校少先队社团文化作一个全面的反思与提炼,为形成校本特色的少先队文化理顺思绪。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二、课题研究组织:

  (一)顾问指导组织:

  1、进修学院:本课题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将聘请区进修学院科研室、德育室的专家对我们的研究过程进行专业指导,及时将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困惑、难点加以解决。

  2、区少工委、区少科站:本课题有许多方面涉及到少先队的科技活动,因此将聘请区少工委、区少科站对学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的科技活动进行指导。

  (二)研究实施组织:学校确立了以大队部、德育室、科技室、科研室为核心力量的研究组织,将分工合作进行本课题的实施。

  三、课题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来创建以“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构建以“自动化”为目标的少科院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探索以“全童性”为宗旨的少儿科学院社团的活动模式,并进行科学品质培养的个案研究。

  四、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通过四个层面对学校少先队社团——少儿科学院的文化建设进行研究。这四个层面分别是:环境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活动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本课题从以上四个方面,以不同的角度对学校少先队的社团文化进行研究实践。

  (一)进行环境文化层面的研究:创建以“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学校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1、少先队的标志性环境建设:学校“领巾苑”的创建。

  2、围绕少科院活动的“五园两线”的规划与创建。

  3、开辟学科探究的网络环境:网上少科院的创建与发展。

  (二)进行制度文化层面的研究:构建以“自动化”为目标的少儿科学院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1、规范少科院的三大组织机构:顾问机构、辅导机构、行政机构。

  2、与快乐中队建设相结合,完善少科院小分院的建设。

  3、建立少儿科学院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

  (三)进行活动文化层面的研究:探索以“全童性”为宗旨的少儿科学院社团的活动模式。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1、探索少科院与网上少科院活动的交互方式。

  2、探索网上少科院科学探究活动的操作模式。

  3、研究辅导员组织活动的行为对策。

  (四)进行精神文化层面的研究:进行科学品质培养的个案研究。主要开展以下两方面内容的研究:

  1、队员成长的个案研究。

  2、科学品质培养的活动个案研究。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计划从年9月开始正式启动实施,至年9月完成结题报告和课题相关的成果。主要研究过程安排如下:

  1、准备阶段:(年9月——12月)

  (1)查阅、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已作的一些研究

  (2)修改课题研究设计方案

  (3)组织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估

  (4)组织群体和个体的专题学习、交流,完成相关的研究综述

  2、实施阶段:(年2月——年2月)

  (1)制订阶段研究计划及实施细则

  (2)创建以“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

  (3)构建以“自动化”为目标的少科院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

  (4)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汇报

  (5)探索少儿科学院社团的活动模式

  (6)进行“全童性”为宗旨的科学品质培养的个案研究。

  3、总结阶段:(年3月——6月)

  (1)收集、归纳、调整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报及专家鉴定

  (4)修改研究报告,编撰研究的相关成果

  六、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实施的特点和研究的实际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将涉及到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不同的、多样的研究手段更好地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七、研究条件:

  1、学校少先队通过长期的实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和大量的第一手信息资源。如:《少先队科普系列活动的探索》、《少先队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开辟少先队科技活动网络阵地的探索——构建网上少科院》、《信息技术支持下“绿色育人”模式的探索》、《少先队主题人文环境创建对实现少年儿童自主教育辐射的研究》等。

  2、研究的主要成员均参加过相关课题的实践与探索,其中包括市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沈文文副校长、多篇论文获奖的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王燕平老师、区十佳科技总辅导员顾海滨老师和长期从事科学探究活动并多次获奖的少科院辅导员赵金老师等。强大的研究队伍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人力资源保障。

  3、学校以科学教育为抓手,少先队坚持十多年开设少儿科学院社团活动,以“自动化管理”和“普及教育”为目标,在广大少年儿童中宣传科普知识、普及科学活动、启蒙科学志向,是少先队的窗口学校之一。这些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4、区少先队的科研意识较强,科研能力进步较快,区科研室为基层少先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的指导,确保了学校少先队科研工作的稳步推进。

  八、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学校少先队社团文化建设的全面提升,最终形成的成果有:

  1、研究主报告

  2、“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

  3、少科院分院建设个案

  4、辅导员组织活动的辅导个案

  5、与科学品质培养相关的活动方案

  6、队员成长的个案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 自主管理 志愿者协会 创新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成、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素质上发挥着重作用。学生社团自主管理是指社团组织与成员以实现社团宗旨为目标,自行选择相关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学生社团的自主管理并非一帆风顺,容易出现制度、管理、经费和创新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深化高校学生社团自主管理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社团的数量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自主管理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上尤为突出,其预期效果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本质上一致。

  2.有利于保持学生社团活力。如果说学生是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一股清泉,那么W生社团就是一个储存着无尽潜力与创造性的活水源头。学生社团在遵守学校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自主管理,让其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代言人。

  3.有利于提升学生干部能力。复合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也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这就意味着只会单一地完成任务、按部就班地进行工作的学生存在被淘汰的风险;相反那些有一技之长,能够融会贯通,任务完成出色,但又有自己想法的同学往往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创造力。在学生社团的工作中,一个全新的活动项目的提出和落实就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敢于在没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大胆而谨慎地开展活动。

  二、当前学生社团自主管理面临的困境

  1.社团自主管理缺乏制度保障。制度是保障各种社团正常运转的基础。在许多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上没有制定管理制度,更没有形成体系。一些社团的章程制度流于形式,并不付诸行动,致使组织结构松散,内部分工不明确,导致社团管理松散,凝聚力不强,号召力不足,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

  2.社团经费缺乏经费支持。经费问题一直都是困扰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有限的经费再分配到多个学生社团只能是杯水车薪了,无力再承担更多的大型自主创新性活动。

  3.自主管理缺乏骨干支撑。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社团因主席或部长能力有限,责任心不强,其管理下的学生社团或部门的成员积极性不高、态度松散、凝聚力不强;举办的活动影响平平。

  4.自主管理缺乏思想引导。有些学生社团骨干在进入主席团以后未摆正自己的位置,思想出现偏差,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官而非学生友,学生管理者而非服务者。

  三、提升社团自主管理程度的有效举措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志愿者协会自2005 年成立以来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所开展的活动涵盖扶弱助残、义务支教、社区公益、环境保护、大型赛事等活动,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学校师生的一致认可。

  1.提升质量与创新形式结合。在活动项目上应当强调形式的创新而非盲目寻求全新项目,不断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充分体现当代青年学生的先进性,保证活动质量。依托志愿服务基地优势,加强与党、团支部的联系,为其开展党团活动提供支持和指导,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增强了社团在校内外的影响力。

  2.建立完善监督管理体制。在社团建设上,青年志愿者协会对社团的基本任务、财务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和奖惩制度等都进行了详尽规定,同时附录中包括了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及志愿者登记表与反馈表、经费预算与结算表等,实现了社团行为有据可查,确保社团各项工作都严格地按照章程的标准开展和评定。

  3.加大社会募集资金比重。传统的经费来源显然已经无法跟上学生社团发展的脚步,青年志愿者协会充分利用团队优势面向社会筹集活动资金。一方面,积极与各大公益组织、企业开展合作,申请项目,获得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各类志愿项目的扶持和评选。

  4.强调学生干部综合发展。社团的发展与社团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必须把对社团负责人及骨干的培训放在首要的位置。志愿者协会重视学生干部的能力锻炼和培训。针对新社员积极开设培训会,全方位地提升全体社团成员的素质。面向社团重点骨干成员则积极开展管理技能培训实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一方面,社团还积极开展内部交流活动,例如文娱活动、素质拓展等,鼓励成员在多方面展示自我,丰富成员的课余生活。

  5.重视经验总结和传承。项目总结是学生社团工作的极为重要的一环,既有助于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又能培养学生干部的自我检讨、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青协设计志愿者反馈表,在每次活动后分发给志愿者匿名填写,总结活动的经验。另外青协每周定时召开例会,各部门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在增强其责任感的同时,让干部保持谦逊勤恳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韩淼.做志愿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7.

  [2]任海.奥运会志愿者与大学生[J].上海体育科研,2003(1):4―6.

  [3]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2(2):108―110.

  [4]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志愿精神在中国.北京.1999.

  [5]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第10篇

  确实,在承载着更多不该属于学校责任的现行教育背景下,我们小学教育更需要理想,一个用教育童心构筑的教育理想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想,定海白泉中心小学虽然地处城郊,在经历百年教育的风风雨雨后,形成了学校精致、厚重、博雅的办学风格。

  与更多的兄弟学校一样,21世纪初,白泉中心小学在近十多年的教育标准化运动中沉默,发展性评价的提出与学习,使学校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办学,发展性评价关注“多把尺子”衡量学校的发展,关注过程,关注调控,关注增进……使地势相对落后的学校充满更为发展的信心,“只问攀登不问高”的教育求索精神让白泉小学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脱颖而出,学校提出的“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关注自主发展,关注反思重建,提升学校师生的生命自觉。

  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校长为核心的校委会,围绕学校的“让白小成为师生的和谐发展的乐园”的办学目标,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适时召开教代会,制定了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之后,校委会与学校骨干教师一起逐条剖析规划的内容,提出具体的操作策略。每学年学校工作围绕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召开教师学年计划论证会,促学校各项计划能得到全体教师的拥护。在此基础上,校委会不断规范管理行为,提炼出有实践意义的管理理念。

  一、反思促管理

  自主发展推进初期,为了使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学校的行政会议从陈述性汇报发展为反思式汇报,“在工作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校的自主管理能力”成了校委会议事的主要方式。周工作有反馈,月工作有反思,大活动有记载,更有经验总结,关注各部门工作的自评,有效地促进了学校自主发展,同时增强了学校班子成员的反思能力,改变了学校各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

  二、共思促保底

  城郊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已成不争的事实,更有一部分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在其学识、教学技能等方面十分弱势,如何维持教师的尊严,同时又能促成长,适应新课程改革。学校集思广益,把官方色彩浓厚的“备课组”改为“圈圈组”,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形成一个圈,圈圈组每周活动保证三个一,即“一研讨一反思一记录”,因为圈内教师有优有劣,平时交流较多,无亲疏之别,因此在教师看来,这样的圈内交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无论哪个层次的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圈内活动,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最底线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学科教学不致出现偏差,保证各个年级各个班的均衡发展。

  三、自评促成长

  教师发展可分为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因此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根据各科教师职业的通性提出教师发展的共性项,如,白小教师诵读项、阅读项、师德学习项、教育理论诠释项等,各项都被赋予一定的分值。而个性项则是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自主提出,制定个性发展目标,依据一定的个性项设计要求,由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讨论后赋予一定的分值。个性项的设立改变了“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每位教师可以按照各自发展的强弱项制定发展目标,“使每位教师的发展成为可能”,“自主发展”得以真正落实。

  四、述职促合作

  “和谐教育”理念深入了每一位白小人的心,为了改变年级段活动,年级组长孤军奋战,个别教师搞个人奋斗,集体活动参与热情不高的工作陋习,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团队述职”要求。团队述职要求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是述职主角,针对阶段工作、年级段活动、学科抽测等每个成员表述在这些活动中自己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以及活动后的感受,正因为每位教师都将是主角,因此,每项集体活动等学校教师都积极参与,有效促进了教师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自主发展理念在实践中得以真正落实。

  五、自主促提高

  学生社团活动如雨后春笋,近几年在各个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不难发现,更多的学生社团活动全权由教师把控,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学习形式,在这样的社团中学生不是成长主人。“自主社团”的创设,真正让学生成为了社团的主人。白泉小学3~6年级学生各个班级都要求成立自主社团,自主社团活动时间统一,若干个自主社团配备一名安全监管教师,自主社团的活动内容、形式都由学生自定,每位学生在自主社团中都有发言权,自主社团不仅锻炼学生能力,同时更能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认同”“质疑”“赏识”“努力”等人生品质。

  多年来,白小在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实践中,不断摸索“自主发展”理念,通过学校每部门自主规划、自主反思、自主改进等,形成了学校领导班子重思考、求创新的工作方式,有效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师生的自主发展意识不断增强,自我价值的认识更为清晰,其生命自觉(生命自觉,我们的理解是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在学校实现生命成长,学校教育面对的是灵动的生命,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因此,只有尊重与相信师生,追求师生的主动健康成长。)意识逐年提升,工作执行力明显提高。所以,自主发展不仅改变了师生的精神风貌,激发了内驱力,而且使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教育质量稳步上升,中层管理团队迅速成长,城郊学校的办学效益日益增长,社会满意度逐年提高。

  教育行进中,我们将坚持“自主发展”管理理念,向本文开篇所描述的教育:理想国挺进,让发展性评价走向深入。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

社团活动经验总结范文

相关推荐